大江大河,浩浩汤汤,奔涌不息。治水,关系国泰民安,关系岁稔年丰。长江、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,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。护一江清水,保大河安澜,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期盼。
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,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“江河战略”就确立起来了。
作为推进“江河战略”法治化的重要成果,十三届**人大常委会通过长江保护法、黄河保护法两部流域专门立法,将治水之策上升为法律,推动流域良法善治。这不仅是制定新法、治水法律制度体系,更是我国江河治理智慧的结晶,反映了江河治理从观念、策略、制度各方面全要素的转变,标志着流域的治理与保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。
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要贯彻依法治水,继续做好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,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、黄河保护法。如何理解流域专门立法对江河治理的意义影响?立法成效怎么样?下一步法律实施面临哪些问题?

法治流域治理
2016年,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》印发。4年后,2020年12月26日,《长江保护法》经**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,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。
为长江保护立法,**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,用两年时间完成起草审议工作,其中2次向社会公布草案全文征求意见建议。这部法律共有9章96条,明确规划与管控、资源保护、水污染防治、生态环境修复、绿色发展、保障与监督、法律责任。
法律实施以来,依法治江护江兴江取得积极进展。2022年12月28日,十三届**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,**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《长江保护法》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,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,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.1%,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标准,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**比重达46.6%。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战略。2021年,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印发。间隔仅1年,2022年10月30日,《黄河保护法》经**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,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。法律进一步明晰了这一重大战略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。
黄河保护法通过11个章节122条,基本覆盖了黄河保护治理中的焦点难点问题,科学构建起了黄河流域治理保护的法律体系。该法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立法始终,对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
以立法为名,推进流域治理格局变革。“流域保护的立法,由于涉及范围广、协调难度大,属于过去没有制定和难以出台的法律。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,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这两部流域保护法律的制定,一方面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的需要,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。
免责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
当前位置:
热门推荐

